7月19日至20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三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三天会期里,3000余名政产学研代表围绕“展望绿色科技创新 助推美丽中国建设”主题,深入交流并密集释放出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信号。记者梳理发现,环保赛道正呈现出六大值得关注的“加速度”。
一、从“治污”到“智污”——AI+环保项目批量签约
年会首日,华为、阿里云、清新环境集团等10家企业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联合发布“AI+污染源智能感知联合行动计划”。首批示范项目将在长三角落地12个工业园区,通过卫星遥感、走航监测与边缘计算实时联动,力争2026年前把重点园区VOCs污染源定位时间从48小时大幅压缩至2小时。
二、“双碳”赛道细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装备首次集中路演
“以前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科研项目,现在是订单。”航天长征化学工程公司现场签下宁夏300万吨/年CCUS总承包意向书。年会特设“碳路未来”路演厅,16套国产CCUS一体化装置首次公开报价,吨CO₂捕集成本最低已降至220元,距离业内普遍认为的盈亏平衡点(约200元/吨)更近一步。
三、县域“无废”建设提速——环保企业下沉市场掘金
针对县域市场的小型垃圾焚烧技术成为黑马。南京本土企业玖生环保推出日处理50吨模块化焚烧炉,建设周期缩至90天,单吨投资成本降至25万元。年会期间,江苏、浙江、安徽12个县(市、区)政府与企业签订“无废城市”建设托管协议,环保产业“下沉”首现批量订单。
四、绿色金融2.0——“环保数据资产”可质押融资
江苏银行、紫金保险联合发布《环保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指引》,将企业在线监测达标数据、碳减排量等合规、可验证的环境数据转化为可质押资产,首批授信额度50亿元。先河环保、雪浪环境等6家公司成为首批试点。
五、人才“旋转门”——部委-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
年会官宣启动“生态环境战略科学家伙伴计划”,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清华大学、北控水务等共建30个联合博士后工作站,实行“部委出题、企业出资、高校出导师”模式,出站后将优先对接合作企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岗位。
六、标准走出去——中国环保标准首次打包输出中亚
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牵头,中国-中亚环境标准合作中心在年会揭牌。首批打包输出《垃圾焚烧烟气二噁英在线监测技术规范》等6项标准,将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业园区进行试点应用。
“如果说过去十年环保产业靠政策驱动,未来十年将是政策+技术+市场的三轮驱动。”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副司长逯元堂在年会总结时强调,2025-2030年是环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质变窗口期”,“核心在于技术转化效率。 谁能把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适合不同应用场景(尤其是县域市场) 的标准化、高性价比产品,谁就能抢到下一轮产业竞争的门票。”